马达加斯加的街头,这几天再一次被烟雾与火光笼罩。示威游行本是民众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,但很快就演变成了打砸抢烧。街边的小店被洗劫,交通瘫痪,警民冲突激烈。这一幕,几乎是非洲新闻的“既视感”:几个月前,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也上演过类似的暴乱;更早些时候,肯尼亚的示威游行也因抗议高物价和新税制,而一度陷入失控,变成暴力街头战。
有人说,非洲是一个随时会“自燃”的大陆。火星很小,一点就着。而这些暴乱的根源,远不只是单一的政治事件,而是积累多年的社会结构性矛盾。
一、贫富悬殊:城市与乡村的鸿沟
走在内罗毕的高楼大厦之间,你会看到西装革履的白领、豪车、咖啡馆和摩天写字楼。可不到五公里之外,就是贫民窟基贝拉,几十万人住在铁皮屋里,没有下水道,电力盗用,污水横流。非洲国家的贫富差距往往比亚洲和拉美还要明显。
这种巨大落差,注定在经济危机或政策动荡时,穷人会首先爆发出不满。街头的愤怒,很容易演变为暴力。
二、政府腐败:权力失去公信力
非洲不少国家,政府权力与资源几乎是少数精英的“分赃”。选举时,政治人物口号喊得震天响,结果一上台就忙着捞钱。公共项目被层层盘剥,扶贫资金最后进了少数人的口袋。老百姓心里明白,却无处发声。
展开剩余80%当权力与财富高度集中,腐败成为常态时,人民与政府之间就失去了信任。一旦有导火索,街头就成为他们唯一的“法庭”。
三、失业率高:年轻人看不到未来
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大陆,平均年龄不到20岁。但这片大陆的就业岗位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。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,只能混迹在摩的、街头小摊、或无业游荡。
当一代年轻人没有稳定收入、没有生活希望,他们的愤怒就容易被点燃。正如一位肯尼亚青年对我说:“读书有什么用?最后还是要靠游行,政府才会听见我们的声音。”革命这个词我最近几年经常从肯尼亚的年轻人嘴里听到,很难想象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满脑子都在想革命的事情,也正如一个老华侨对我说的,当一个社会的愤怒达到顶点时,或许只有重新洗牌才能缓解社会压力了。
四、资源分配不公: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
非洲并不缺资源,石油、黄金、铜矿、稀土、天然气,样样都有。但这些财富往往并没有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,而是被政客、国际公司和少数寡头控制。
民众眼睁睁看着国家“富起来”,自己却越来越穷,这种心理的不平衡,比单纯的贫穷更容易滋生愤怒。加上教育资源也仅仅掌握在富人手中,穷人家的孩子失去了上升阶层的渠道,富人越来越富甚至世袭,穷人世世代代受穷,这极易引发社会矛盾。
五、选举混乱:民主失序与权力斗争
非洲不少国家实行多党选举制度,但过程往往伴随舞弊、暴力与族群对立。肯尼亚2007年的大选曾引发大规模族群冲突,至今仍是挥之不去的阴影。当选举失去公信力,民众就不再相信制度,而是通过街头的方式去表达政治诉求。示威变成宣泄,暴乱成了唯一可见的“民主出口”。
六、深层次原因:希望的缺席
归根到底,暴乱的根源在于“希望的缺席”。年轻人看不到未来,中产阶层害怕下滑,穷人无法翻身。经济失衡、政治腐败、社会不公像一道道高墙,堵住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路。于是,愤怒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,不断累积,一旦缺乏制度化的排气阀,就会爆炸。
七、思考与出路
非洲不是没有出路。肯尼亚的宪政框架,南非的司法独立,卢旺达在治理效率上的尝试,都显示出这片大陆在寻找自己的答案。但如果贫富悬殊继续扩大,政府与民众的信任缺口越来越大,那么马达加斯加、莫桑比克、肯尼亚的暴乱,只会一再重演。非洲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援助资金,而是更公平的制度、更透明的治理,以及让年轻人真正看到希望的机会。
每一次暴乱,看似偶发,其实都是积怨已久的必然结果。街头的火光不仅烧掉了商铺与汽车,更烧出了一个时代的控诉。非洲的未来,不在暴乱的火焰中,而在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公平与信任。
对中国人来说,非洲的暴乱不是抽象的政治新闻,而是切身的风险。无论是在马达加斯加做零售的华人小商户,还是在莫桑比克承包工程的中资企业,抑或在肯尼亚开物流公司、餐馆的普通侨民,每一次骚乱都可能让他们损失惨重。店铺被洗劫、货车被砸毁、工地停工,甚至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。
这也是许多中国企业在非洲不得不面对的“非市场风险”:你可以精打细算控制成本,却无法预测街头暴乱何时发生。
但反过来,中国人也能从中看到制度的重要性。为什么在中国,虽然也有社会矛盾,却鲜少出现类似的失控场面?其根源在于治理体系的强大执行力、经济增长带来的机会,以及对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。
这并不是说非洲要照搬中国模式,而是说明一个事实:没有制度保障与公平分配,单靠经济数据的增长,并不能换来真正的社会安定。
发布于:湖北省联丰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