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走进动物园,看到小鹿、小马刚落地,没一会就能晃晃悠悠的站起来,跟着妈妈开始踱步,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?再看看人类的孩子,出生后12个月后,才会开始牙牙学步。这就奇怪了,同样都是哺乳动物,彼此之间的差距,为什么会如此巨大呢?
在非洲大草原上,斑马幼崽一出生,在妈妈的轻声呼唤和温柔鼓励下,短短几分钟,就能挣扎着站起身,摇摇晃晃地迈出“人生第一步”。过不了多久,就能跟着斑马群奔跑,躲避狮子、猎豹等天敌。
根据动物学家观察,斑马幼崽出生后1小时内,站立成功率高达80%。牛羚、角马幼崽也是如此,落地不久后,就能开启“生存模式”,融入草原生活。
展开剩余70%原来,这类食草动物幼崽在妈妈肚子里时,骨骼发育就已经完成90%以上,骨密度接近成年个体的70%。它们的肌肉纤维,在胚胎期就开始分化,出生时腿部虽然稚嫩,但是力量足以支撑站立。
人类的近亲黑猩猩,幼崽出生时虽然不能马上走路,可是行动能力也不容小觑。它们能紧紧抱住妈妈,跟着妈妈在树林间穿梭。通常,黑猩猩幼崽4个月左右就能独立行走,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认知能力,也远超同龄人类得婴儿。
上世纪40年代,心理学家凯洛格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,他把一只7个月大的黑猩猩,和自己10个月大的儿子放在一起抚养,想看看黑猩猩在人类社会环境下,认知能力会有啥变化。
起初几个月,黑猩猩在认知、服从、手的抓握等方面,表现都优于人类幼崽。但是6个月后,形势开始逆转,人类幼崽的智力和行动力飞速发展,把黑猩猩远远甩在身后。
这表明,黑猩猩大脑发育前期虽然快,可是很快就到了“天花板”,而人类大脑发育潜力巨大,且持续时间更长。
要知道,直立行走让人类的视野更开阔、解放了双手,不过也让女性骨盆结构发生变化,产道变窄。与此同时,人类大脑容量不断增大。
如今,成年人脑容量平均约1400立方厘米,新生儿脑容量也有350-400立方厘米。胎儿脑袋大,产道又窄,要是在妈妈肚子里,发育到像动物幼崽那样能行走的程度,分娩时难产风险极高。
有研究推测,人类婴儿本需要在母体内待18-21个月,才能具备其他动物出生就有的行走能力。但是为了母婴安全,人类选择让婴儿提前出生,出生后再继续发育。
而且,人类得大脑结构复杂,神经元连接繁多。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研究指出,人类大脑在孕期最后三个月,神经细胞以每秒25万个的速度增殖。
即便出生后,大脑还是在高速发育,2岁时脑容量才达到成年人的70%。相比之下,很多动物大脑结构简单,在母体内就已基本发育成熟,出生后无需太多时间,就能指挥身体各项机能,实现站立、行走。
说到底,人类幼崽不会“生而会走”,是进化权衡利弊的结果。牺牲了出生时的行动力,却换来了更大的脑容量和更强的学习能力。
发布于:江苏省联丰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