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持续了7小时的强降雨后,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南台村道路损毁、河道淤塞,山体滑坡险情持续频发。中铁北京局在接到应急管理部指令后,由机场分公司组建抢险救灾突击队星夜驰援灾区,抵达南台村后,眼前是成片坍塌的村社房屋、洪水冲断的便桥路基,还有村民们急切愁盼的目光。突击队队长李琨带领前线救援力量,迅速投入战斗。
“村道狭长近十公里,依山而建、岩壁陡立,平均一公里的村道断点就有七八处,道路损毁点太多太散。”李锟在抢险方案碰头会上铺开地图,红笔圈出的标记星罗棋布。时间就是生命,逐一贯通只能拖慢进度,唯有满布机械,分段同步推进。突击队当即决定:分三组作战,每组由一名负责人带队,各组保持对讲机实时联络,保证资源统一调配。
副队长刘明涛先带着工友们安置住宿:“住得踏实,干活才有力气。”安置好后,他立刻带队赶往小扎沟——那里的滑坡体挡住了村民出入的路。踩着滑落的乱石、淌着蜿蜒的洪流实地踏勘,他指导挖掘机操作手修复损毁路段,6台挖掘机、3台装载机同时作业,不到两小时将山谷入口道路向深推进1.1公里,修出一条救援车辆通行的4米便道。
南台村主道上,张磊正带着工友清淤,泥浆没过脚背,铁锨一插就陷在泥里。“得用铲车推!”他对着对讲机喊,王铮的声音立刻传来:“铲车加好油了,马上到!”
正午的日头晒得路面发烫,西沟路段的谢金召正犯愁:积水半米深,水下全是滑落碎石,得铺涵管引流排水,需要16根2米的过水管。李锟立刻协调:“王铮,联系救援物资,机械、工人配合,去西沟搭把手!”15分钟后,他带着工友赶到,谢金召指挥着挖深排水渠,泥浆溅了满身也顾不上擦。原本要3小时的活儿,1小时就铺好了,积水顺着管道流走,路面渐渐露了出来。
最险最难的是老窝铺路段。谢金召刚到现场,吕新伟就带着村委会的人赶来:“道路靠近山脚,山体已被洪水冲出沟壑,路面悬着,路基被掏空,下面就是菜地,再下雨就得塌!”李锟在对讲机里听到现场情况,立即赶往困难点,与谢金召、吕新伟和机械手、村委会当场敲定处治方案:“修建机械作业平台,拆除悬空路面,铺设涵管导流,再填碎石夯实路基,不扰动山体,加大路面宽度!”
傍晚山区突降阵雨,刘明涛带着小扎沟的工友赶来支援。大家披着雨衣分工:谢金召带着机械挖深沟渠,刘明涛指挥大家吊装下管,张磊疏导后续救援车辆、管制交通。马燕芳送饭来时,见大家裤脚沾满泥巴,赶紧把热饭菜往每个人手里塞;自己则举着伞护着相机,拍下涵管对接的瞬间。
沟里还有人员没有转移,涵管必须铺完,道路还要向前延伸。李锟站在路基边喊:“再加把劲!涵管到位,洪水就有出路了!”雨水混着汗水流进眼睛,没人叫苦。天已渐黑,老窝铺的5根涵管终于铺完,碎石填满了掏空的路基,一道坚实的防护坡也挡住了可能再次坍塌的泥土,为受困人员转移向前贯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抢险期间,所有人员早上六点集中出发,中午现场用餐,日落而息,夜间备料和关键部位加班抢修。每天早7点现场召开安全早班会,对当天工作内容、安全管理要点、抢修标准进行通报,晚上10点召开工作组碰头会,总结当日工作并计划次日任务。
历时三昼夜奋战,救援队修复道路9.1公里,铺设涵管32根,加固河堤5处,加宽损毁村道19处,翻挖土方超2.7万方。受困群众已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,救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。当最后一处损毁路段通车,从县城赶回村里喂羊的村民刘长宝含泪说道:“你们修的不只是便道,是咱南台村的活路。”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)
联丰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